1、理论研究
1、定义介绍。银行监管的市场约束(Market Discipline,又称市场纪律)是指利益有关者,如银行的存款人、债权人、股东等,出于对其自己利益的考虑,会在不同程度上关注银行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情况,并依据其自己学会的信息和对这类信息的判断,在必要的时候采取肯定的手段,影响与该银行有关的利率和资产价格,从而通过金融市场对该银行的经营产生约束用途,最后把管理落后或不稳健的银行逐出市场来迫使银行安全稳健经营的过程(Berger,1991;Demirgüc-Kunt、Huizinga,1999)。它作为市场这种外部力量对银行机构的制约,其本质是由银行机构的利益有关者来约束其行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市场约束与政府监管、自我监管并列为有效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在国内现在金融市场不健全,政府监管能力有待提升,金融市场安全体系还没打造的状况下,剖析银行是不是能对市场约束做出有效反应,对国内金融市场整体安全体系设计,特别是设计符合国内国情的存款保险规范具备十分现实的意义。
2、理论综述。现在理论界对于市场约束效应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看银行风险的变化是不是可以引起利益有关者的关注,利益有关者通过自己力量直接影响银行投筹资决策,又被叫做直接市场约束。其次是看银行从事风险业务使自己风险变大时,投资者会对银行的初级或者是次级债券需要更高的回报率,从而影响银行债券价格,进而影响银行自己的经营决策,又被叫做间接市场约束。其中的直接市场约束的研究又分为两个方向:
(1)基于资金价格的剖析,研究高风险的银行是不是支付了较高的利息本钱。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Keeley(1990)的实证剖析发现,市值的资本资产比率较高的银行支付的CDs利率较低,银行资本资产比率每增加1%,CDs利率减少14%。Martinez Peria和Schmukler(2001)运用阿根廷、智利和墨西哥危机前后的历史数据考察了银行风险和存款利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三个国家均发现,具备较高资本资产比率和现金资产比率的银行对存款支付了较低的利率,具备较高不好的贷款比率的银行支付了较高的利率。Denurgüc?Kunt和Huizinga(1999,2004)从高风险的银行是不是支付了更高的利率和高风险的银行是不是吸收了较少的存款量方面对几十个国家银行业的市场约束状况作了剖析,发现银行实质利率与银行风险的滞后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有关关系。
(2)基于资金可获得性的剖析,研究高风险的银行是不是吸收了更少的存款。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Kane(1986)的研究表明,当美国俄亥俄州存款保险基金出现危机时,存款人仅从受其保险的俄亥俄州金融机构提取存款。Gorton和Pennacchi(1990)研究了纽约银行在上世纪20到30年代对银行存款的约束为何会通过存款数目调整来达成。Calomiris和Wilson(1998)提供了更为确实的证据:存款者通过银行风险来辨别银行。Park(1995)与Park和Peristiani(1998)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风险较高的储蓄与贷款协会存款增长缓慢,并且存款的增长与储贷协会的违约概率之间呈负有关关系。Martinez Peria和Schmukler(1998)对危机前后的阿根廷、智利和墨西哥进行检验后发现,各国银行存款与用会计指标测算的滞后风险变量间存在负有关关系。Demirgüc?Kunt和Huizinga(1999,2004)从高风险的银行是不是吸收了较少的存款量方面对几十个国家银行业的市场约束状况作了剖析,对这类国家银行的风险变量与存款增长之间的关系却没办法得出明确的结论。国内研究集中在市场约束的理论部分。张强、佘桂荣(2006)从利益有关者对银行的直接约束与间接约束两方面对市场约束作了一个比较全方位的理论综述。实证方面张正平、何广文(2006)使用了14家银行1994-2003年的面板数据,从高风险银行是不是自负了更高的利息本钱方面研究,发现银行的实质利率对银行风险变量的变化没做出预期反应,这说明国内银行业的市场约束很微弱,且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承受的市场约束几乎没什么实质性的差别。
2、实证研究
1、模型设定。大家使用固定影响可变截距模型来剖析。估计方程:GROWi,t=α1βRISKi,t-1+γMACROt=εi,t,其中εi,t~N(0,δ2,方程中个变量的意思为:GROWi,t代表银行i在时期t的存款增长率。RISKi,t-1代表银行i在t时期银行风险滞后一阶变量。MACROt代表宏观经济控制变量。
因为大家是看存款对银行风险变化的反应,所以大家取银行存款增长率(GROW)作为因变量,反映银行风险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反映银行风险的指标大家综合以上文献,取盈利能力、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管理水平。同时大家加入一个表示宏观经济变量表示系统风险,考虑到公众获得银行信息的滞后性,大家对所有银行风险变量去滞后一阶。从一般意义上讲,盈利能力、流动性、资本充足率越大,代表银行风险越小,从而可以以更高的速度来吸收存款,所以大家期望对这四个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管理水平指标具备两面性:一方面,非利息成本越高,可以理解为提供的服务水平越高,从而可以计较低利率吸收存款,但同时,非利息成本越高,又代表银行效率较低,从而风险较大,限制了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资产水平值越小,代表银行风险越小,存款增长速度越快,其回归系数应为负。隐性存款保险规范存在,银行风险越低,从而可以以低利率吸收较多存款,大家期望回归结果为正,宏观经济变量用存款实质利率表示,回归结果应为正。
大家取的样本为12家银行2000-2005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为《中国金融年鉴》,样本银行包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深圳进步银行、上海浦东进步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和华夏银行。因为统计口径的不同,数据在具体内容上也有一定量的不同,但从整体上来看,本文用的数据仍然具备相当的可信性。
2、结果剖析。大家用Eviews5.0对样本银行作固定影响可变截距检验,得到结果如表2。
在设定(1)中,大家用全部银行样本进行回归。估计结果表明: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指标在比较显著置信水平下获得了预期的正系数,表明较高的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会带来较高的存款增长率。而且这个结果的拟合性,F统计量及多重共线性也非常显著,显示这个结果的可信度较高。而对管理水平、盈利性与宏观变量利率指标则不可以得出明显的结果。
在设定(2)(3)中,大家分别对四家国有银行和剩余的银行样本进行回归,以便比较国有银行与非国有银行的存款增长是不是受同一些原因的影响。假如国有银行的统计指标对存款增长率的影响不明显,而非国有银行的统计指标对存款增长又明显的影响。那大家至少可以确定,市场约束对非国有银行的效应是明显的,而对国有银行的效应则是非明显的。对国有银行市场约束效应的非明显性一个适当的讲解是,国家对所有国有银行提供了隐性的存款保险规范的保障。而(2)(3)的回归结果恰恰印证了大家的猜想。在设定(2)中,大家对所有国有银行进行回归,回归结果显示:几乎所有些指标对存款增长率都不可以获得显著的印证,只有流动性指标在可以勉强说对存款增长率获得了预期的正系数。而对其余的四个指标,都不可以得到明显的显著性,资本充足率指标甚至得到了与预期相反的负值,但很不显著。
在设定(3)中,大家对所有非国有银行样本进行回归,回归结果显示:流动性、资本充足率呈现与预期一致的显著的正有关,利率指标则呈现显著的负有关,而对剩余的两个指标,盈利性指标获得了预期的正系数,管理水平指标呈现出负有关,但都不显著。存款人对国有银行风险的变化不可以做出反应,而对非国有银行的一些风险指标的变化则有显著的反应。对这种现象的一个合理讲解就是国家对国有银行提供了隐性的存款保险担保,而且这种存款保险规范可能在存款人心中是对全部存款者、全部存款的隐性担保,从而使存款人对国有银行的几乎所有风险指标都漠不关心。乃至对于宏观的存款利率都不可以做出显著反应(当然,这可能和国内居民投资途径有限有关)。
3、结论
运用2000-2005年的面板数据,使用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盈利能力、管理水平作为银行风险的指标,通过估计存款增长于风险变量的关系,大家检验了国内的市场约束效应状况,得出结论如下:第一,在对全部银行样本的估计中,银行的存款增长率对银行的部分风险指标有显著反应,说明大家国家银行业存在市场约束,但效应不是非常强,存款者更关注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第二,市场约束在国有银行与非国有银行之间有明显有什么区别。对国有银行,存款人不可以对银行几乎所有风险指标的变化做出反应,而对非国有银行,存款人对银行的流动性、资本充足率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存款利率有显著反应。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家国家隐性存款保险规范的存在,而且这种隐性存款保险规范只针对国有银行,并且这种保险规范强烈到使存款者对国有银行所有风险指标漠不关心,甚至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利率都不可以做出显著反应。